234
焦點報導
校園要聞
校刊專欄
綠崗風情
處室簡訊
上期電子報
首 頁
〈建國科大發明展〉具降低噪音及熱能回收之排氣管裝置
圖文/工學院院長 曾憲中教授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引擎廢熱回收熱電轉換系統,包括:一系統本體管道,該系統本體管道具有一進入端與一排放端;一集熱座設於該系統本體管道內之該進入端與該排放端間,並與該系統本體管道內表面相接觸,該集熱座可為傳統金屬鰭片(柱)陣列所構成,亦可以數導熱柱為支架,數該導熱柱之間空隙填充多孔性金屬介質所構成;一熱電轉換模組,該熱電轉換模組熱面端黏貼該系統本體管道對應於該集熱座之外表面;一散熱座,該散熱座設於該熱電轉換模組冷面端;藉此,熱廢氣經該集熱座而將熱經該系統本體管道而傳遞至該熱電轉換模組熱面端,並經該散熱座而將熱經該熱電轉換模組冷面端而傳遞至環境中,造成該熱電轉換模組熱面端與冷面端之高溫差而進行發電。
發明內容
一、欲解決之技術問題點:一般車輛之引擎排氣廢熱直接散逸到環境中,不僅是能源的浪費,更會對環境造成熱汙染,因此若能建構一引擎廢熱回收熱電轉換系統,將引擎所排放廢氣之廢熱回收發電,將對地球永續發展有很大的助益。
二、解決問題之技術特點:一種引擎廢熱回收熱電轉換系統,包括:一系統本體管道,該系統本體管道具有一進入端與一排放端,熱廢氣可經由該進入端進入該系統本體管道內;一集熱座,該集熱座設於該系統本體管道內之該進入端與該排放端間,並與該系統本體管道內表面相接觸,該集熱座可為傳統金屬鰭片(柱)陣列所構成,亦可以數導熱柱為支架,數該導熱柱之間空隙填充多孔性金屬介質所構成;一熱電轉換模組,該熱電轉換模組熱面端黏貼該系統本體管道對應於該集熱座之外表面;一散熱座,該散熱座設於該熱電轉換模組冷面端;藉此,熱廢氣經該集熱座而將熱經該系統本體管道而傳遞至該熱電轉換模組熱面端,並經該散熱座而將熱經該熱電轉換模組冷面端而傳遞至環境中,造成該熱電轉換模組熱面端與冷面端之高溫差而進行發電。
三、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本發明利用集熱座將熱廢氣的熱能快速傳遞至熱電轉換模組熱面端,並利用散熱座將熱從熱電轉換模組冷面端能快速傳遞至環境中,使熱電轉換模組熱面端與冷面端溫差可以愈大,而使熱電轉換模組的發電效率愈佳。
研發團隊具多年從事引擎廢熱回收熱電轉換系統之設計及研發經驗,並針對上述之目標,致力開發運用於不同領域之高效能熱電轉換模組,突破如何得到更好的再生能源效果,經詳加設計與審慎評估後,終得此一確具實用性之發明專利。
《燈下小語》登山憶舊
文/董事會 黃敏雄
日前到田中森林公園登山健行,在山道途中,很難得遇到一群達德商工的高中青年學子,齊聲對筆者稱「阿公,您早!」打招呼問好,頓使筆者內心感到一般溫馨,也激起一陣回憶的漣漪,回想起高中時代爬山的往事。
筆者從小就喜歡看山,從家屋後的樹下就可眺望遠山,看那青翠山巒與山峰上如絮的白雲,在藍色蒼空下,構織一幅雲朵悠然、山意昂然的美畫,令人心曠神怡,而喜歡爬山始自初中,瘋於高中,並自喻為愛山的孩子。
升上高中後,因升學壓力日漸加劇,也就常藉假日爬山解悶舒壓,甚至也在同好死黨的慫恿下,曾利用上「生產訓練」課蹺課爬山去,因為該課不列入大學聯考科目,任課老師又是個好好老先生,他的尊姓大名,記得是林金火,而我們卻私底下偏偏叫他林金水,因當時流行學生給老師取外號,所以就來個「水火相剋」,純係好玩,並無惡意。
記得有一次,又逢下午第一堂課是「生產訓練」,死黨們又有志一同蹺課到學校後山爬山去,而且還軟硬兼施「挾持」三位有「來頭」的同學當「保鏢」同往,以防萬一,於是一行六人結隊爬山越嶺,有說有笑,好不快活。回程經過一處木瓜園,有人建議摘木瓜解渴,也有人一馬當先奮勇爬上木瓜樹,結果木瓜摘到手,木瓜樹也因根淺土鬆而倒地不起,惹得不遠處看見此情景的果農阿伯手揮木棍、破口大罵:「猴死囝仔咧!偷摘木瓜已是不應該,竟然連木瓜樹也給我推倒!我要報到你們的學校去!」剎那間大伙兒驚嚇得拔腿就逃,頭也不回直奔跑回學校後門口,才鬆口氣相互道喜:「好險!沒事了!」
那一天是沒事,但第二天有事了。朝會升旗後,教官就在班上的隊伍前逐一唱名死黨們出列,並一字排開押送校長室。途中納悶心想,就算果農阿伯告狀到學校,他怎麼會知道我們的班級與姓名呢?一進校長室就看到訓導主任、班導師,還有生產訓練課的林老師已在場等候,聽到班導師的開場白後,才知道果農阿伯告狀校長有六名彰中學生偷摘木瓜推倒樹,但不知是何許人?剛好林老師也點名,有六名學生不到課,在時間、人數相吻合的推理下,我們只得俯首認罪。在班導師逐一向校長報告我們的身家背景後,校長也逐一上下身端詳我們一番,我們並沒有觸犯校長的二大禁令:留長頭髮、穿喇叭褲(水手褲),而且我們個個皆立正低頭不語,一幅知錯、懺悔思過的低姿態;更何況剛才班導師的報告也揭露我們之中有家長會會長的兒子、全班考試第一名的書蟲,還有全年級品學兼優的模範生等「來頭」,在一向治校以「升學第一,功課至上」的校長心裡頭,筆者似乎已看出校長的眼神沒有絲毫的「殺氣」在,心中也暗喜我們的「保鏢」同學已發揮「以防萬一」的功用了。雖然情勢看好,校長仍正經八佰嚴聲厲道問:「你們為何蹺課爬山去偷人家的木瓜!」品學兼優的模範生彬彬有禮、恭敬答曰:「報告校長,您不是常教導我們要努力讀書外,也要注意健康嗎?我們是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去爬山健身,因為沒戴手錶,又迷了路,才沒法趕回來上課,至於木瓜樹,那知搖它幾下就瓜落樹倒…」「真的是這樣的嗎?」校長又問說,但語氣已緩和多了。大伙兒應聲舉起左手回話:「校長您看,我們都沒戴手錶,所以忘了上課時間…」(其實當年的中學生,不一定人人有手錶,況且在赴校長室途中,大伙兒早已套好「答辯詞」,有戴手錶的人也取下手錶應變。)「好了,好了,請班導師帶回去訓誡並補請假,以後不可以再犯!還有-」校長露出慈祥的笑容指著林老師又說:「以後林老師的課不能再缺課,也千萬不要再叫錯林老師的名字,知道嗎?」校長終於下了英明偉大的決斷,放大伙兒一馬,大伙兒也喜出望外的向校長鞠躬道謝,更不約而同轉身齊向林老師鞠躬說:「林金火老師,對不起,我們以後絕不會再缺課啦!」就這樣大伙兒魚貫步出校長室,筆者記得除了林老師滿臉目瞪口呆的木訥表情外,在場的訓導主任、班導師、教官及校長都抿著嘴唇微笑,目送我們離開。
如今筆者已被年輕人稱「阿公」,想起昔日的死黨同好,翁校長與當日年已逾半百的林老師,今日不知何在?甚是懷念!但不論他們是在天涯或海角,筆者都會由衷祝福他們,最後特以自作〈憶舊〉七言律詩一首來感懷五十年前那一次難忘的登山往事,以做為本文結語~
年少輕狂不識愁,各自分飛奔前景。
只顧眼前世間事,不見昔日同窗影。
時光易逝不回頭,轉眼回神頭髮白。
登山往事猶如昨,不禁噓唏在心懷。
〈藝術在建國〉『忘象‧得意─楊嚴囊創作展』在建國盛大展出
圖、文/藝術中心 林清鏡
建國科大美術館五月份邀請楊嚴囊老師舉辦個展,楊老師現專職油畫創作,作品曾獲第59屆台陽美展第一名、第20屆全國油畫展第一名,省展連續三年前三名獲頒全省美展永久免審查作家殊榮,藝術成就非凡學經歷豐富完整,多次旅行歐陸、中國、日本,參訪當地的美術館,猶如大量的閱讀,除了畫鄉土題材也以抽象的觀念和形式作畫,用畫筆記錄對不同文化、民情所見所聞的悸動。
2012年5月9日上午10:30開幕式,黃燕飛校長表示,很歡迎各位來參與,有這麼多藝術家在建國科大裡,也讓建國科大充滿了藝術的氣氛,楊老師在年輕的時候便開始投入藝術的工作,非常認真的閱讀、參訪,看見的東西自己加以彙整成為許多不同感受的畫,甚至比賽更是獲獎無數,而我們培養學生要全人化,希望透過楊老師的作品能帶給我們建國全體師生藝術的震撼。台師大謝里法教授老師致詞,很開心看到今日這樣的一個場面,楊老師的畫作是不斷的在改變、探討,從非常卓越的寫實風格慢慢的發展到今天抽象的觀念和形式,形成今日楊老師個人的特色,藝術家鐘俊雄亦說,楊老師作品很技巧地捕捉了大自然的光彩和生命力,以大小不一的塊面造形、線條、點組合,簡潔、富有節奏感、色彩單純、造型簡約。
楊嚴囊老師自己提到繪畫的過程,詳實的記錄了心靈活動的歷程,我一直思索著,如何建立自己的風格。繪事超過四十年,外界景象在腦中彙集、盤整、省思、感悟,用畫筆將它表現出來,就是藝術創作。我的創作過程可分為三階段,一以自然為師,卻不拘泥於自然,二以點、線、面這些元素是作畫的經驗守則,卻非傳統的創造性手法,三則是視野所及,透過內在心理的轉化,不受限造形、造色,創作的形式與內容趨向主觀的表現,抓住感覺,掌握對物象的內在意涵和本質來表現,畫面上,靈光閃爍著,樂此不疲,必然生機無限。
楊嚴囊老師此次在建國科大美術館共展出52餘幅精品,使建國科大美術館充滿了生機,除了邀請他導覽解說外,還特地安排一場由建國科大學校友林育維老師擔任口琴吹奏的音樂饗宴以揭開序幕。是一場極為難得的盛會,讓師生及愛好藝術者能欣賞到油畫的奧妙,產生心靈的共鳴。
吳董事長聯星致詞
藝術家楊嚴囊老師致詞
忘象-得意-楊嚴囊創作展-開幕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