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
焦點報導
校園要聞
校刊專欄
綠崗風情
處室簡訊
上期電子報
首 頁
<建國科大發明展>電子式對號票根系統裝置
文、圖/遊戲與產品設計系 吳志宏 老師
創作說明:
在一般的電影院中,入場者進入放映廳時容易因場內之光線昏暗及動線複雜,而耗費許多時間尋找預定座位。為了解決此一問題,本發明設計了一種電子式對號票根系統裝置,可快速指引入場者就定位,並且可以防止未購票入場者竊佔座位。
電子式對號票根系統裝置係由若干走道定位導引裝置、一導引票根裝置及一座位確認裝置所組成,如圖所示,其中,走道定位導引系統,係分別設置於走道之一端,其具有一RFID定位標籤,以及連接有RFID讀取器、RF發射模組及若干指示裝置之處理器所組成,導引票根裝置係具有一RFID座位標籤,以及連接有RFID讀取器及一顯示裝置之處理器所組成,座位確認裝置係由一票根收集箱,以及連接有RFID讀取器、RF接收模組及顯示裝置之處理器,並搭配一電動座椅所組成,藉此,俾得到一種電子式對號票根系統裝置。
當使用者持有導引票根裝置進入場內時,將使得RFID讀取器接收到走道導引裝置之RFID定點標籤,而使得RFID定點標籤之位置方位資訊傳輸至導引票根裝置之處理器,藉以計算與目標座位之距離差值,繼而啟動顯示裝置,並於面板顯示導引方向,另一方面,走道導引裝置之RFID讀取器將同時接收到導引票根裝置之RFID標的標籤,而使得RFID標的標籤之位置方位資訊傳輸至走道導引裝置之處理器,並計算與目標座位之距離差值,繼而令處理器啟動指示裝置產生光源,藉以指引動線予使用者;當使用者行走至該目標座位之走道,此時,該走道導引裝置之RFID讀取器接收到導引票根裝置之RFID座位標籤,並傳送信號至處理器,而使得處理器令RF發射模組發送信號至座椅控制裝置之RF接收模組,將使得RF接收模組傳送信號至處理器,而使得處理器令電動座椅之顯示裝置產生光源,俾以讓使用者得以清楚辨認座位地點;當使用者將導引票根裝置投入座位確認裝置之票根收集箱,將使得RFID讀取器傳送信號至處理器,繼而令處理器關閉座椅之顯示裝置,以及令處理器驅動馬達,而得以連動椅面平擺,俾以供使用者乘坐,且由於RFID標籤之識別碼具有單一性,俾以防止入場者未依訂位入座,另一方面,由於電動座椅其椅面之平擺僅能透過處理器驅動馬達而連動,是以無法直接平擺使用,俾以防止未購票入場者竊佔座位。
<董事專欄>讀書人也要重視「社會教育」
文/董事會 董事 許文富
編按:本文為本校許文富董事於102年11月7日榮獲郭錫瑠瑠先生文教基金會之邀請,在該會培育專業人才頒獎暨座談會上演講的文章內容摘要,本刊特予轉載分享讀者。
財團法人郭錫瑠先生文教基金會,是為永久紀念郭錫瑠瑠先生犧牲奉獻,興辦水利,造福鄉里的豐功偉績而設立的,以獎助相關團體或學校績優學子暨舉辦教育文化公益事業為宗旨。郭錫瑠瑠先生字天錫,福建省南靖縣人,生於清康熙四十四年(西元一七○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幼時隨父渡海來台,定居彰化,從事開墾。乾隆元年(西元一七三六年)北上,卜居中崙,從事興雅庄等地開墾,由於當時水源缺乏,農田常遭旱災,農業無法開拓。郭公有鑑于此,決定興建水利事業,勘察地勢,探尋水源,歷經千辛萬苦,並克服了原住民的抗爭及天然障礙,將彰化家產全數變賣,投入開圳工作。在地方人士的支援下,終於完成一條灌溉台北地區農田的供水大圳,使得旱澇無慮,五穀豐登。
每年六月的畢業季,成千上萬的大學生完成學校的正規教育。準備踏入社會進入職場就業而成為社會人,此後的學習就屬於社會教育或成人教育。社會教育可說是一種生活教育或公民教育,無從界定範圍;概括的說,凡是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待人處事態度、禮節、要領、與應對等皆包括在內。它是從日常生活所見所聞的體驗中獲得心得的一種學問;包括認知傳統社會習俗、了解人情世故與人際關係。許多涉世不深的讀書人在大學時成績很好,也很會應付考試,但不懂人情世故和該知的禮儀,也有在學術界有成就的人,不懂社會習俗而被譏諷為不食人間煙火者而不自知,像這樣的人因是缺乏社會教育素養而不被敬重。舉例而言,參加親朋好友的婚禮壽宴時要懂得送禮致意及區分禮物的輕重,又參加機關、團體的重大慶典時穿著隨便,儀容不整而被視為不知自尊的人;還有,研究生在教師節邀請老師餐聚時要選對餐廳,不要在太吵雜的地方,否則,不易培養師生情誼,又一開始就端出五六碗白飯的快速餐廳不宜,再如機關學校首長在春節邀請退休人員喝「春酒」時,沒有準備酒品飲料等等,都與中國人的社會習俗與生活禮節以及民眾的期盼不符,常被視為不懂人情世故的人,而成為笑柄。
但無可諱言的,大多數年輕人因為涉世未深,經驗不足,本性單純,真的不知這些生活細節,但有些人只要有長輩告知或稍微指點一下即可領悟體會,從而改變其作為,這就是人活到老學到老的重要性。
自古以來,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人文道德規範與生活習俗,皆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代代傳承;又日本早期的武士道精神和近代明治天皇的「教育勅語」詔書等…也都是「修身與齊家」內涵的具體啟示,也影響日本人之待人處事之道。但不論中國古代聖賢或日本的教育勅語的教誨,對現代人來說,都很難體會,不易身體力行,也就是說,知易行難,只能當作理想追求。
前些日子我在「財團法人蒲公英希望基金會」民國98年9月號出版的「希望月刊」(教會雜誌)中發現一篇短文,標題是「Finding your mentor」,感到相當有意義,讀起來很輕鬆,知易行亦易,人人可做到,可以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為人的準則,茲借來轉知各位參考,算是讀書心得分享。
Mentor一字,按Random House Dictionary的解釋為「wise and trusted counselor」,亦即智慧與可信賴的指導者,或稱「良師」。惟作者再用mentor六個字母之每一個字,另找出一個代表待人處世作法的形容詞字,也就是大家尋求的良師之內涵,以此勉勵大家,希望身體力行。內容為:
M:Modest謙虛的
E:Enthusiastic熱情的、熱誠的
N:Natural自然的、純真的
T:Thankful感恩的
O:Open minded心胸開闊的、無偏見的
R:Renewable可更新的、可改造的
總之,讀書人不應該只會讀書及應付考試,也要重視人情世故和待人處事的功夫。這些都是社會教育的內涵,沒有課本可據以學習,只能從生活體驗中體會,或從經驗的累積中獲得心得,也可從別人之指點中領悟。古訓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就是這個道理,期望讀書人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當中學習。
<燈下小語>-32 馬年談影迷樂
文/董事會 黃敏雄
筆者生肖屬馬,平生愛看電影,第一次自己買票看電影是12歲,距今剛好隔一甲子,回首喜好電影的種種,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電影,日語稱「映畫」,是一種視聽藝術,係利用視覺暫留的原理,使一幀單獨的照片,因接替很快,照片離開後仍在眼前保留影像約1/10秒,因此大腦感覺到照片是「活動」的。換句話說,電影乃用攝影機將人物、場景的活動拍攝成連續性畫面,透過放映機投射在銀幕上供人觀賞。
電影的研發始於1888年,美國愛迪生之研究活動馬照片至1991年成功發明可由一人窺看的「電影盒子」(俗稱西洋鏡),此乃現代電影之始祖。早期的電影都是無聲電影(俗稱默片),放映時必須由樂師伴奏與有人在旁講解劇情及補上影中人的對白。後來電影技術大進步,膠片上配置同步音軌,發出錄音聲響,形成「有聲電影」,早年台灣影片尚未有中文字幕,在放映洋片時都有人做現場口譯對白,但口譯程度參差不齊,常有連同一影片的男女主角都會出現不同的譯名,真教人啼笑皆非。
筆者看電影的歷史可說源遠流長,第一次自己買票看電影是12歲那年,距今剛好隔一甲子,可說是資深的電影迷。當時彰化市共有和樂、銀宮、彰化等六家電影院,每家戲院皆是客滿,盛極一時。1960年代開始有電視傳播,但一般人的日常娛樂消遣,還是聽廣播、看電視為主流,因當時電視只有三台,收視也尚未普遍,所以看電影還是比看電視略勝一籌。1970年代之後,台灣經濟開始起飛,各種休閒娛樂活動多元化及電視傳播大躍進,電影業也就大受打擊;彰化、民生、天一、萬芳、銀宮戲院先後熄燈;第一老牌的和樂戲院也改建成台灣大飯店,仍附設台灣大戲院,而同條街的西門大樓也開設一家「彰化大戲院」,但兩大戲院仍是採小型化經濟式經營,即將戲院的上下樓層改成二個袖珍小電影廳,以因應「少顧客化」的電影市場,之後彰化郵局斜對面的城中大樓一樓,也開設一家「城中戲院」,當時彰化市電影院也就僅存彰化、台灣、城中三「院」鼎立局面,面對資訊化新時代的衝擊、苟延殘喘一段清苦的日子後,今日也僅存彰化、台灣兩家,尚堅持屹立於影音數位化時代的大洪流中不退,令人感嘆也慶幸彰化市尚有可看電影的地方,感謝佛祖、阿門。
筆者之所以喜歡看電影,起因於小時候常隨父母看日片電影,晚上不必作功課,看完後又有彰化肉圓可吃,雙重誘因下,耳濡目染而嗜好電影成迷。上中學因讀的是明星高中-彰化中學,在「升學第一,考試至上」的高壓下,自然就藉著看電影來抒壓解悶,而喜愛的電影以日片時代劇、黑社會片與美國的西部牛仔片最為熱衷,對片中男女主配角名字的默記力比背三民主義或史地課還用心,隨時可朗朗出口說出某片是某明星所演,一字也不差。高中畢業後仍瘋看電影,記得大學聯考放榜後某下午,看電影癮又發作,但口袋空空,在同好同學的遊說下,跟他從家後門的小巷爬上矮牆,溜進萬芳戲院偷看電影。沒想到不久,戲院的老闆竟尾隨跟蹤而至,被逮個正著,而更意外的是座位旁一位觀眾,竟是彰化警察分局的少年隊隊長,於是在戲院經理室被分隊長盤問一番。在得悉我倆是彰中畢業生,也雙雙考上大學,又是公務人員子弟,也就被分隊長斥責一頓後,放我倆一馬不送法辦。記得當時既驚嚇又感動,頭也不回就衝出戲院,那天演什麼片名,今天早已忘掉,但這件一生中僅犯一次的「偷」看電影「犯法」事,至今仍記憶猶新,對那位不知名隊長的恩澤,更是銘記在心!
讀大學的「由你玩四年」日子裡,雖然父母給的零用錢不多,但還是省吃節用,不吝用於看電影,因讀大學時,心智已漸趨成熟,更知好的電影能教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更能助開智慧、擴大視野,尤其在觀賞時會隨劇情起伏而不知不覺中身歷其境,享受妙不可言的場景風情而樂在其中,渾然忘我,解脫當下的苦惱、壓力…於是更熱衷看電影,其至偶爾也蹺課而在所不惜,光顧的電影院涵蓋台中、彰化各戲院,不過還是以票價較便宜的二輪片戲院為優先,反正忍一下下,首輪片總有一天也會等到的。當兵期間,有的是時間及享有軍人半票優待,更是三兩天就看一場,甚至常請部屬一起觀賞、官兵同樂呢!不但看遍營區的基隆市電影院,更於休假日遠征台北市的大小電影院也樂此不疲。退伍後入社會服務,由於工作忙碌,每兩週才休假一天,而週一至週四晚也要天天加班,根本沒什麼時間可看電影,算是一段「憋」電影的苦日子,所幸服務的次年,奉調派駐台北辦事處,遠離彰化總公司,天高皇帝遠,即使總公司有加班的晚上,只要有一個人留守接電話,辦事處主任也就睜一眼閉一眼,讓我們小職員出去看電影過過癮,於是瘋電影的死灰總算又復燃,記得在台北辦事處的一年中,幾乎每三兩天就看一場,是一生中看電影最「飛黃騰達」的美好日子。而最常去看電影的地方,就是台北市有「電影街」美名的武昌街與「娛樂區」美名的西門(町)圓環,尤其以武昌街尾的電影院最常光顧,因戲院毗鄰,設備最好、影片首輪,而當年一人在台北,更是隨心所欲的瘋電影到有時都會感到不好意思,就曾在同好友人面前自我調侃說:「國父孫中山到武昌城起革命,建立民國;而我們到武昌街看電影,燒掉孫中山(鈔票)」,偉大人物與平凡小民之差異也就在此矣。
俗諺有曰:「好花能有幾時紅?」那瘋電影能到幾時?1970年代末的一場能源危機帶動世界性經濟不景氣,公司首當其衝,淪為艱苦工業;晚上停加班、白天上班慘到要「週休三日」,生活陷入困境,看電影的興緻一時重挫不起,休看電影好一陣子,無奈俗諺也云:「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對已看電影上癮的人而言,戒看電影與戒煙、戒酒是同樣比登天還難,加上開台灣大戲院的堂妹夫贈送一張永久買票特優的VIP卡誘惑下,不看電影也難,只能儘量節約克制,又能奈何?所幸1993年起,筆者有幸轉換跑道到建國我校服務,生活得以安定,終於又與電影舊情復燃,熱絡起來,每週至少看一部片,但此時由於社會變革,電影院不如往昔興盛,甚至有一次到城中戲院,竟只有筆者一個人入場觀看,尚有勞電影院老闆親自來致謝與道歉說因觀眾少只能開一部冷氣,其他關機。電影業因有線電視之崛起深入家家戶戶而沒落到早年買票要大排長龍,至今日一個人獨占觀眾席之淒涼地步,也真是讓忠實老影迷傻眼問蒼天。
不管當下電視與娛樂業是如何數位化、多元化發展,短時間內尚不能完全消滅電影的存在,因電影的超寬廣銀幕與身歷音響的震憾仍是電視所望塵莫及,加上電影也進入3D數位化時代,仍水漲船高領先電視不落後,而可讓老影迷矢志追隨,終身仍愛看電影而不厭倦。如今堂妹夫己往生,但他所贈送的電影院永久VIP卡,筆者會永遠珍惜持有,終身懷念他;更感謝電影曾陪伴筆者成長與渡過不少困頓生活的日子,如果還有下輩子,筆者還是會嗜好電影而無憾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