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一點,開往桃園機場的車在高速公路上飛奔,坐在前排的小浦,自上車就開始了她的回憶旅程,離別的傷感籠罩了狹小的空間,愈發催人淚下。望著車窗外,這個熟悉的陌生國度,思緒隨著一盞盞路燈慢慢後退,回憶的畫面斷斷續續,一閃而過。
2009年9月,江蘇大學的五位交換生來到臺灣的建國科技大學,開始一段短暫、快樂並改變人生的遊學歷程。臺灣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無論遇到什麼事情總有熱心的人們站在你的身邊。我們的第一個、也是最大的“後盾”就是學校給每位陸生安排的導師,不僅在學業上給予指導,生活上也關懷頗多。雖然已經讀了兩年的大學,但卻是第一次感受到大學老師離自己這麼近。開學的第一個上課日,導師廖仁傑老師就召集了他的七位弟子商討本學期選課事宜。老師一見面就能叫上每位同學的名字,他極度幽默的語言讓所有新生都沒有陌生感。早已習慣大陸普通大學理論灌輸強於實際運用的我,面對建國科大面向應用的教育方式幾乎是如魚得水,破紀錄的修了41個學分共13門,從大一至大四的專業課程。期間並拿下兩張國際證照,雖然過程辛苦,但事實證明收穫頗豐,用一個學期的時間,將本專業的核心理論基本掌握。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愛玩的我正好也有一群一起探索快樂的同伴們。四處旅遊成了每個週末的公共必修課。短短四個月足跡遍及整個臺灣:北上過野柳,東穿過雪隧,中遊過日月潭、阿里山,南下過墾丁。再好的夢也有結束的時候,儘管夢中人不願醒來。車上小浦抽泣的話語流露出對這段美好時光的眷戀,也因為這次離開不知何時再有機會再來。此刻的我並沒有很多留戀,只因心中有夢。時光荏苒,歲月如歌,三年磨一劍,2012年9月一個明媚的午後,飛機直接穿越了臺灣海峽上空厚厚的雲層穩穩落在桃園機場。卻是不一樣的心境~
三年前的好奇心變成對深度融入臺灣的期待。同樣是開學的第一天,我見到久違的曾憲中院長。建國工程學院機械系的旋轉機械與熱傳實驗室成了我第二個家。實驗室有著豐厚的研究資源,不僅在臺灣學界中數一數二,大陸非頂尖實驗室難以望其項背。我的研究專案有車輛引擎廢熱回收、燃氣渦輪葉片冷卻及新型LED散熱研究等。實驗室如同股票交易所,每天都在打仗,每天都有新的成績。我參與的新穎LED散熱座開發在兩個月內分別獲得日本東京發明展金牌1面和韓國首爾發明展金牌2面。三年前的每週41小時的課程變為每天14小時的實驗室生涯。三個月中參加過國內研討會三次、臺北國家發明展頒獎典禮,1月將參加在臺北2013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Natur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就這樣,對融入臺灣生活的期待逐漸變為希望利用良好平臺使自己更加傑出。學業之餘,旅行也變得更有深度:積極參加各地研討會或是陪同來訪學者朋友重遊故地,又或者是騎著腳踏車在山中穿行。
隻言片語已完全不能說清三年中兩次到臺灣學習、生活和做研究的全部故事,以及當中自己的改變,況且筆者也決定再用一年的時間留在臺灣更加完善自己。當這種種經歷慢慢沉澱後或將成為人生下一步的墊腳石,讓生命的列車全速通往更加美好的未來。臺灣,我的“幸福中點站”!